你這一畝地的產量,應該是1200到1300斤吧?
“看這種植的密度,你這一畝地的產量,應該是1200到1300斤吧?”站在雨后泥濘的田頭,李克強指著眼前大片待收的玉米詢問道。
在他身旁站著的,是這片農田的主人、長葛市老城鎮(zhèn)和平社區(qū)67歲的老農張炳彥。他驚訝地連連點頭道:“您咋知道?這塊地去年的畝產就是1250斤。”
李克強笑了:“我一看就能看得出來。”
張炳彥家的5畝田,被并入了長葛市老城鎮(zhèn)玉米高產創(chuàng)建千畝示范方,由農資合作社集中采購種子、化肥,開展規(guī)模化、集約化經營。
這也是李克強總理專程來這里考察的原因。當他與鄉(xiāng)親們聊收成、拉家常時,總理關心的是農業(yè)現代化、土地流轉等中央政策的基層實踐,能不能真正讓農民過上好日子。
一畝地要播幾斤種子?植株密度呢?一畝多少株?
田頭的玉米植株已經超過一人高,沉甸甸地掛著一根根金黃的玉米棒。曾經當過大隊支書、在田間地頭干過重體力農活的李克強對這樣的場景絲毫不陌生。他像一個種莊稼的“老把式”一樣熟練地摘下一根玉米,撥開外皮,仔細觀察里面細密的種粒。
“看這玉米顆粒飽滿、沒有缺損。”總理問道,“這是你們自己的新品種嗎?”
一旁的長葛市農技中心農技推廣研究員胡金環(huán)告訴總理,這是河南一家公司推廣的新品種,一株玉米只結一根玉米棒,但每根玉米棒的種粒密度特別高。
李克強隨即化身為一個“農科專家”,連連發(fā)問:“一畝地要播幾斤種子?植株密度呢?一畝多少株?”
“現在一畝地要播5斤種子,植株密度是3900株。”胡金環(huán)說。
“我記得過去一畝地種玉米要種五六千株吧?看來通過推廣新品種,現在地‘稀’了,但產量卻大大提高了。”李克強說,“這個品種你們要好好研究。我聽說還有更先進的研究成果,能把每畝的植株密度降到3000株以下。植株少一點、棒子多一點,這樣日照吸收更好,生產效率也會更高。”
農民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畫面,已經成為歷史了
“‘老書記’,可把您盼回來了!”看到李克強踩著泥濘走進田間,許昌惠民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王運來激動地跑上前來,握住總理的手說。
1998年,李克強調任河南,7年間歷任省長、省委書記,改變了河南此前“就農業(yè)論農業(yè)”的思路。他力推以工業(yè)的模式發(fā)展農業(yè),找到了農業(yè)現代化的實現路徑。17年后,當李克強總理重訪故地時,這片農耕文明歷史最為悠久的土地上,已經到處都是現代的農業(yè)機械。
專業(yè)農機手劉學建向總理展示了他新買的“自走式玉米機”:在千畝方開闊的場地內走一道,不僅收棒子、剝皮、取粒一次完成,還能現場秸稈還田。
“可得勁了!”劉學建驕傲地說,F場的人都笑了。
李克強登上收割機,和他并肩坐在一起,詢問農機購買費用是多少、柴油價格下跌對經營有多大影響。
“像你這樣幫農民收割,一畝地一年多少錢?”總理問。
劉學建說:“一畝地80塊,帶拉走是100塊。”
“這價格比前幾年高了啊!”李克強立即問。
劉學建解釋說:“因為帶送貨嘛。100塊錢,一畝地收獲、還田,還包運送回家。”
他告訴總理,現在的示范方內的土地不僅由合作社“統(tǒng)一供種”,還實現了“統(tǒng)一犁耙、統(tǒng)一機播、統(tǒng)一機收、統(tǒng)一秸稈還田”,過去農民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畫面,早已經成為歷史了。
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(fā),發(fā)展多種形式適度規(guī)模經營
在田里走了一圈后,李克強的鞋底、褲腳上沾滿了泥巴。他不管這些,抓緊時間向鄉(xiāng)親們了解有關農業(yè)政策是否在這里落地。
“你們覺得多大面積的連片耕地生產效率最高?”李克強問?吹街車相l(xiāng)的臉色有所顧慮,他補充道:“你們先別管文件怎樣規(guī)定的,就從你們生產實踐的經驗看。”
胡金環(huán)回答說:“從種子、化肥這些的投入來看,萬畝方的產出效率肯定是最高的。”
李克強與他進一步確認:“你這是經過長期檢驗的實踐經驗?我們就要從我國農村的實際出發(fā),發(fā)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(guī)模經營。”這句話,也被寫入了一個月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的《關于加快轉變農業(yè)發(fā)展方式的意見》文件里。
考察結束時,鄉(xiāng)親們把總理一直送上車,揮著手向他道別:“‘老書記’,要;丶铱纯!”
事后,張炳彥向來訪的記者連連感嘆:“俺真服了,總理對農業(yè)生產咋恁了解呢?簡直比俺見過的農科專家還懂農頭地間的事!”胡金環(huán)則把總理掰下來的玉米棒保存了起來。她說,這是她從事農業(yè)技術推廣31年來“最珍貴的紀念”。(儲思琮)